对于离家异地求学的我们而言,想家,或者说思乡的体验并不陌生。可能是在下雪天想念家里的暖气、热腾腾的饺子,可能是在深夜想念家里的床铺、气味,可能是孤独时想念爸爸妈妈的声音、怀抱,一切熟悉、亲切的人、物、事都是我们在思念时抽象成的名为“家乡”的象征符号。
在了解可以做些什么应对想家之前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我们会想家吧。
1. 与依恋对象的分离
大学阶段是我们完成分离——个体化这一发展任务的重要时期。这要求我们在情感上逐渐和生活中的重要他人(多为父母亲人)分离。离开家进入大学生活以后,我们会发现家庭生活中的种种都变成了我们怀念和依恋的对象。我们想家,是因为渴望重温在过去的依恋关系中,感受到的安全与爱。当我们无法应对分离和适应新环境时,就会出现与家乡有关的分离焦虑。
2.环境的变化
很多同学可能从很远的省份来到这里,发现饮食、气候、语言、人际交往的习惯等等都与家乡不同,变成了“异乡客”。为了融入新环境,我们不得不改变过去的部分习惯,可是以往的生活方式依旧影响着人们,所以在新环境中,我们容易感到焦虑不安。此外,在相对陌生的环境里,我们容易感到对周围环境的失控,从而产生无助感。这种家庭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性,以及由于适应新环境而无助感和焦虑会使我们更想家。
3.对过去的理想化
我们很容易美化记忆,面对当下所处的环境中的不如意,如学业压力、宿舍矛盾、人际关系不良,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怀念过去,产生“玫瑰色偏误”,过分夸大旧环境的美好;对比之下,新环境显得越发可憎。
当季节变化,我们也会更容易想家。那么,我们可以做些什么?
1.正确理解思乡
要想解决想家的问题,首先就需要正视“思乡”:它是因为我们对远方的家或依恋的对象怀有爱和渴望,而产生的轻微哀伤反应,特点是渴望并全力关注家的一切,且常常伴随着适应新的地方的困境。这是我们在远离家乡后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诉求,应坦然接受自己因为想家产生的小情绪。
2.建立并保持与家的联系
每天保持和家人的联系,一条微信、一段语音、一次视频通话,可以在早起、吃饭或入睡前用简单的几分钟和家人联络,分享日常,让家人对我们安心。此外,我们也可以寻找过渡性客体,将对依恋对象的感情过渡到一个物品上,可以是从家里带来的一个小物件,想家的时候看看它,感受与家的联结。
3.增强对当前环境的掌控力
很多时候我们会想家,是因为觉得在当下的环境中生活得不如意。不妨增强我们对生活的掌控力:有计划地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,充分利用时间,让自己变得充实;利用新的环境去发展我们的爱好,去看书、摄影、看电影、做手工、写作;解决所有一切会让你困扰的小事,有学业压力时就向周围人求助解决困难,有宿舍矛盾就求助辅导员老师,相信每个问题都有解决方法,像对待你最好的朋友一样宽慰自己。
4.为负面情绪准备宣泄空间
当我们想家,可以大哭一场,和家人谈心;可以结交同乡的同学,面临同样的处境,一起分享思乡的感受,排解想家的情绪;可以联系以前的同学,距离无法阻断你们的友谊,无论何时,与信任的朋友倾诉压力,寻找他们的支持是有效的方法,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。
5.积极的心理暗示
告诉自己:如果此时此刻注定无法回家,不如好好珍惜当下。我来此求学,是短暂地离家,可能以后也会想念我的学校,所以我应该把当下的环境当成新朋友好好相处。分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。此外,还可以开启计时,计算回家倒计时,发觉其实离家也不远,或者设置“开启新旅程的第XX天”,在每一天的翻页里获得成就感。
也许正因为你在远方,更知家的珍贵,这种体验是难得且短暂的。我们终究也会怀念,在外求学的日子。